建筑的意境如何通过材料体现?
作者:幕墙工程网 时间:2011-10-27 15:39:59
意境是一个抽象的东西,材料却是实实在在的真实存在。怎样通过具体的事物营造出意识中的氛围,也是建筑师们所追求的目标之一。那么,建筑的意境通过材料如何体现?都市筑景国际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褚智勇的实践,也许能给大家一些启发。
记者:如何理解建筑的意境?意境的表现与建筑的构造有怎样的联系?
褚智勇:我觉得,建筑师与诗人的意境就不一样。对于建筑师来说,更多的还是要面对建筑的基本功能和建筑的经济要求。说白了,建筑的意境理论就是建筑的构造与形式的关系。建筑的形式离不开思想的构造,这种构造的实现又离不开材料的使用。从建筑形式的发展来看,我们也可以粗略感觉出建筑发展的脉络。早期的建筑比较强调几何形体的规则性,逻辑关系非常清晰,这对大部分的建筑师来说,当时的建筑形式已经很难再超越了。
如今随着计算机的发展,不规则的体块走进建筑,形式构造变得越来越复杂。出现了很多我们称之为非线性的建筑,然而这些建筑中,有些是属于实验性质的,逻辑性很差,让人感觉很难受。
此外,从外立面构成来看,质感的表现越来越被重视。这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。其空间变化也越来越丰富。整体上说,不规则的体块带来的空间感觉能够在视觉上和心理上,给我们更多的新鲜感。在规则的空间里面待久了,异型空间就会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体验。
记者:材料作为表现意境的载体,怎样诠释空间的表达方式?
褚智勇:随着技术的发展,建筑师选择材料的空间越来越大,面对丰富多样的材料,如何用材料来表达建筑的形式,成为建筑师必须面对的问题。我理解的建筑材料,大部分是隐藏在建筑形式背后的。客观地说,现在的建筑师对形式的追求占据了创作的很大一部分。
北京的“水立方”,其外立面选择的材料是聚乙烯薄膜。当我们看到这样的建筑时,你会突然发现,我们所追求的体块构成、体块咬合、体块穿插都没有了,然后出现了另外一些有意思的东西。通过材料的使用,建筑的表达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更加强调的是表皮的材料和构造所产生的韵律和质感。
当今,运用材料表达设计的方法越来越多,建筑构造就成为了研究建筑各个部件之间关系的方式和方法。以前,我们对建筑构造的重视程度还不够。其实,作为构造来说必须满足基本的要求,即功能的要求要适合材料、适合经济技术水平。基于这个功能所产生的构造才是真实的。保护古建筑,保护古老的材料,正是要通过保护材料来保护一种意境,保护当时的空间表达。
记者:也就是说,材料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建筑的特性,与当时的空间意境相吻合。那么,在做设计的时候,意境如何用材料的不同形式来构建?
褚智勇:怎样用最高效的方式做出符合我们意境的形式?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意境构造形式,相对来说是更为真实的。当然我们在设计当中选择材料、选择构造的形式,不仅要符合我们对形式的需求,更要符合经济上的要求,这种构造才是可行的。很多建筑师都谈到,在施工的过程当中,与业主之间的交流和斗争,实际上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经济因素。
以前在形式设计中,单层立面非常多,单层立面既要承受形式的需求,又要受到很多的制约。如果我们采用双层立面的话,就会有很大的自由度。对于双层立面来说,功能被分担了,内层做维护墙,外层墙体采用的都是自洁性比较好的材料,即形式表皮,当然除了创造形式之外,也能起到保温、隔热、屏蔽灰尘、屏蔽噪音的作用。可以说,双层墙体的构造,给建筑师创造了很多的可能性。其实建筑立面的构造,会牵扯对很多材料的选择。对材料和构造的把握,很多建筑师也都有自己的理解。
记者:在对材料和构造的把握上,如何创新,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建筑形式?
褚智勇:对于材料的选择和构造的把握,我有自己的看法。一个是建筑地方性的特征,现在,地方性的特色正在逐渐消失,很多建筑师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,怎么去做,还是很复杂的,我觉得至少应该在设计当中适当保留一些体现地方特性的细节;另一个就是文化的表达方式,这种方式是不是最佳的表达方式,有待商榷,但它毕竟表达出了中国传统的建筑特征。如今的工业化水准越来越高,有很多东西越来越机械,对于建筑,怎样让人们更加舒适地待在里面,可能是建筑师们更应该考虑的问题。
任何一个领域,大家都想着创新,建筑设计也不例外。如果天天只做一件事情你肯定不舒服,设计当然也是一样的。但从材料和构造的角度来讲,怎样去创新?方式很多。可以去寻找新的材料,也可以从其他行业得到启发,还有一个方式,就是对原来的构造方式进行重新整合,重新创造。通过这些方式,我们就会发现,即便很简单的材料同样可以做出新鲜的东西。